大家对“文姬归汉”这个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它在赤壁之战发生的那年,因为这件事与曹操有关,所以很多人把“文姬归汉”归列到了“三国故事”中,但严谨的来说,它应该是“东汉故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对这件事情的描述,而是记载到了《后汉书》中。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著作的,虽然描述内容要比三国早,但是成书的时间要比《三国志》晚。在《后汉书》中是这样描述“文姬归汉”这件事情的: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这件事跟当时的很多重大事件来比,并不是一件足以影响历史性的大事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一年,除了赤壁之战外,曹操杀孔融、曹操爱子曹冲之死都要比蔡文姬的归来显得重要一点,所以这样看来,蔡文姬的归来更像是一件独立的事情,或者是像一件“私密”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何《后汉书》把它记载在相对次要的《列女传》中。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后汉书》在提到蔡文姬归来的时候并没有用到“文姬归汉”的说法,一直到宋朝之前,都没有如此的说法,就算是大家都熟知这件事,但是并未有,一直到宋朝,蔡文姬的归来才被贴上了“归汉”的标签。
当时宋朝产生了一批以“文姬归汉”为主题的画作,其中北宋画家李公麟画过,只是没有保存下来,连画里的内容和标题都不清楚,后来李唐绘画了《文姬归汉图》册页,共计18幅,描绘了蔡文姬被迫入胡中,在胡地思念家乡和最终回到汉土的故事。这幅画到现在依旧可以看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中,并且证实为李唐真迹。
如此就有一个疑问,宋朝距离文姬归汉已有数百年的时间,为何到了宋朝,蔡文姬的回归突然就变成了热门故事呢?其实这跟宋朝当时的形势是有关系的。
在靖康之难后,宋朝周边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虽然两宋的国力远强盛与它们,但是在战争中接连失败,整体的社会情绪非常的低迷,这个时候人们就想到了蔡文姬的故事,并将其贴上了归汉的标签,这其实反映了社会人民对往日辉煌的一种留恋和向往。因此这个归汉的标签代表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但是站在东汉末年的角度来看,归汉的定位是不准确的。
人们把蔡文姬从南匈奴人那里归来成为归汉,潜在的含义其实就是已经承认南匈奴与寒潮是对等的关系,认为南匈奴人占据的地盘不是汉朝,但这并不符合历史描述。在东汉末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亲近汉朝并依附,北匈奴被打败后远走,原来的地盘被后来崛起的乌桓、鲜卑等部落瓜分,而南匈奴并没有建立独立政权,其部族首领依旧接受汉朝的册封,所以无论南匈奴自己还是东汉朝廷,都认为南匈奴只是东汉政权的一部分罢了。
当时的南匈奴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河东郡平阳,另一个是西河美稷,大家对于后者的争议还是挺大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有人认为它在山西的离石。南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当时有于扶罗、呼厨泉等著名的单于,左贤王应该是他们手下的部落首领,至于具体叫什么名字就不得而知了,到底生活在哪里,也没办法准确的推断出来。
蔡文姬落于南匈奴之手后,可能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可能生活在山西省,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地方,在当时的汉朝,都属于行政区域内,并不是外国。
所以这样看来,蔡文姬归来并不能称之为归汉,这是不严谨的,而宋朝人这样称呼,是因为当时的宋朝与辽、夏、西、金的关系与汉朝和南匈奴之间的关系有性质上的不同。宋朝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理解这件事的,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这件事,就大不相同了。
那么文姬归汉应该是怎样定义的呢?蔡文姬的家乡是陈留圉,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在这个地方建有蔡文姬纪念馆。所以蔡文姬回归后,并没有居住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蔡文姬在命运的驱使下来到了本国内、家乡之外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圉县居住,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姬归圉”更加恰当。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