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专场实录来啦

                            

9月16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开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场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薛志勇以“谋发展促改革谱写开封出彩新篇章”为主题作发布并回答新闻媒体提问,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市政府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新回答新闻媒体提问。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薛志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开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了翻天覆地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出新时代开封更加出彩新篇章,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是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开封经济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壮大,同全国全省一道取得历史性飞跃。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是年的倍;年,全市财政收入仅45.1万元,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年达到.7亿元。这些数字变化,凸显着开封人民突破旧思维、转变新思路、找准突破口、激发大活力、推动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开封视察时,亲自走进麦田,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进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开封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重点培育了小麦、大蒜、花生、生猪、奶牛等产业链,并建成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封菊花、汴梁西瓜、杞县大蒜、通许苹果等多个农产品品牌叫响全国。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封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产业链不断延长。花生、西瓜、大蒜、构树等特色产业不仅助力了脱贫攻坚,还把开封品牌带向全国、推向了世界。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自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17年间,世界强的晋煤集团、河南煤化、平煤集团三大煤业集团在开封集聚,奇瑞汽车、中联重科等国内著名企业入驻开封,以汴西产业集聚区为龙头,汴东产业集聚区和开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为两翼,5个县区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八大产业集聚区组成开封工业经济的“隆起区”,逐步形成了完备的“4+3+3”百千亿级产业集群体系,开封工业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工业经济发展为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提质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年开封率先在全省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13.7:38.9:47.4,实现了从农业大市向现代化工业、服务业城市的蝶变。

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源于“文化+”战略实施。年,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商旅融合项目不断呈现,“两节一赛一论坛”等把开封的节会文化拓展到新的高度;“四河连五湖”、十湖联通等工程让“北方水城”更加名副其实;“十街十馆十片区”让特色文化与活态传承紧紧相融。以文化城,以文兴业,开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的服务业日益壮大,对开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引领力、影响力全面彰显。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文化+”和“互联网+”为引领的“双+”行动计划起步,开封将着力打造“网络开封、智慧开封、智能开封、数据开封”。目前,“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旅游”落地生根,“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社区”等加速推进。作为全省5G+试点城市,开封今年将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

目前,全市形成了以8个工业“基石”产业、1个文化旅游“柱石”产业、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8+1+N”产业链,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70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背景下,开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开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办实事、解难事”,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最困难群众跟上小康。聚焦脱贫攻坚“六个精准”,全市实现个贫困村出列、5.78万户20.65万人脱贫等,原国家级贫困县兰考县,年在全国率先“摘帽”,兑现了向总书记作出的“三年脱贫”郑重承诺。

盯紧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破解就业、入学、就医等民生“八需八难”。年,全市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5%,省、市民生实事全部落地见效。百姓心坎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件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民生蛋糕”越做越大。

聚焦文化事业传承发展,开封谋划古城墙文化带、千年中轴线文化带、大运河及水系文化带等“三条文化带”,以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全域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城墙一至九期修缮工程,对大梁路等12条道路和双龙巷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改造,建成新博物馆、新图书馆等“六馆一城”,并免费向群众开放,“步入古城、梦回千年”的宋文化传承展示名城已初具规模。

织密交通网,构筑新优势,开封持续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6公里,随着郑徐高铁、开港大道等竣工通车,开封愈加四通八达,郑汴港“金三角”雏形已具,开封作为郑汴港核心区的区位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开封人民从贫困奔向小康的70年,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实现了质的飞跃。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由年的44.5万人增加到万人,城镇化率由年的1.29%提高到48.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从年的元、元增加到元、元。

三是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开封打开希望之门,踏上快速发展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及河南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奋力发展,交出了一份改革开放的新答卷,在新时代展现出新作为。

年郑汴一体化进程开启以来,郑州、开封两市融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年郑开大道通车,年郑开物流通道通车,年郑汴金融同城、电信同城,年郑开城际铁路开通,年郑徐高铁开封北站开通……以郑汴一体化为先导带动发展新优势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在实现“五同城一共享”基础上,郑开城际铁路、郑徐高铁、开港大道让“双城”成为一家。与此同时,郑开双创走廊、开港经济带、沿黄生态带建设更加密切了开封与郑州、与世界的联系。

年4月1日,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正式挂牌,不靠海、不沿边的开封,一跃站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自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二十二证合一”“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放管服”改革一直领跑全省、全国,“一心四谷两港”空间布局基本成型,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加速集聚,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开封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以全面“开封”的开放姿态吸引着八方客商。

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开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投融资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便捷开工、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百城建设提质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完成全省首个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兰考推开……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在我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日益增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凭风借力好扬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开封积极与境内外“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促进商贸、产业等更广泛领域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封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推动着古老的中原文明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开封的丝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杞县大蒜、奇瑞汽车、尉氏纺织服装等出口基地将越来越多的“开封制造”打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深化改革、开放包容的开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充满魅力与活力。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与年相比增长.4%。年以来,全市进出口总额保持高位增长,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后发优势日益增强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开封坚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改善民生的诚心,以立体防控的精心,精准施策、奋力攻坚,同步推进重拳治污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发展夯实最基础保障、为民生提供最普惠福祉。

千年古城的天更蓝,治污智慧化全面推进,涉气企业自动监控实现全覆盖,同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双替代”13.7万户,推动年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与年相比实现大幅“两降一升”。北方水城的水更净,全面落实“河长(湖长)制”,实施“一渠六河”“十湖联通”工程,完成16条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布局,企业外排污水实现应纳尽纳。菊花名城的地更绿,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基础上,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了10平方米。同时,开封正全面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力求“全城无废”。

绿色经济成为开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构筑起开封面向未来发展新的优势,为开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7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开放新机遇、增创发展新优势、激发转型新活力,着力育产业、优环境、兴文化、惠民生,加快高质量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奋力谱写开封更加出彩新篇章!

开封日报记者:能否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开封经济发展历程?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薛志勇:

回顾开封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开封经济发展的探索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开封经济发展呈现起伏不定、总体发展较慢的特点。30年中出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开封经济增长速度的极高值和极低值,年开封GDP增速高达45.3%,年开封GDP增速却低至-37.5%,而且在这三十年中,出现了8年负增长和7年增速超过20%“七上八下”的异常增长现象。30年中,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1.8%、5.6%,呈现出工业为主导的单极增长模式。

第二阶段,是迈入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提速发展期。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封与全国、全省同步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这一时期,全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开展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年,开封市生产总值仅为9.6亿元,年突破亿元,达到.6亿元。进入新世纪,开封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工业强市”等战略的带动下,第二、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年“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提出,开封、郑州融合发展,加速了开封崛起。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人均GDP达到元,均比20世纪末翻了两番多。

第三阶段,开启建设出彩开封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开封出彩新篇章。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完成亿元,是年的倍、年的46.3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融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区,作为郑州大都市区郑汴港核心引擎区,开封战略支撑更加坚实;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建设全面展开,既不临边又不沿海的古都开封跨入改革开放最前沿;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家,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46%,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回望过去,开封市经济总量从年百亿元级到4年亿元级用了近10年,但从郑汴一体化开始后的年近亿元到年的千亿元级只用了5年,从年的千亿元级再到年突破亿元只用了7年。面对你追我赶的区域竞争态势,开封已经具备了参与高质量发展竞争的实力,开启了开封更加出彩新征程。

开封电视台记者:年省“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经过三个五年的持续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就?站在郑州大都市区和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新起点上,开封市对“十四五”时期郑汴融合发展有什么考虑?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薛志勇:

郑汴两市相距60公里,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历史同脉,产业互补。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先推进和郑开两市积极配合、协同努力下,“五同城一共享”目标基本实现。年11月,郑开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开启了全国跨市域公交运行的先河;7年2月,举办首届“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郑汴一体化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张名片;7年3月,郑汴特快专递邮件实现当日投递、当日送达;年1月,居民存取款按照同城对待,实现金融同城;年10月,两市共用区号,实现电信同城。郑开大道、郑开物流通道、郑开城际铁路、郑徐高铁等相继建成;开港大道开封段建成通车,郑开科学大道、沿黄大道、G南迁工程持续推进;郑汴汽车产业带初步形成万辆整车产能,配套产业加快集聚;郑开科创走廊、开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全面启动。可以说,郑汴一体化发展布局在不断优化,一体化框架已基本建立,互补共赢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郑汴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应。以郑开大道正式通车的年为分界点,开封经济增速的均值从—年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1个百分点,提升到—年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9个百分点。年,郑汴两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从年的19.5%上升到25.3%。郑汴一体化区域整体上呈现出了要素聚集、内外联动、合作共赢、加速崛起良好态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逐渐凸显。

在新形势下,作为郑州大都市区中的郑汴港核心引擎区和核心增长极的开封,要积极对接、主动融入郑州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大潮中,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融合:一是空间规划融合。协同编制郑汴港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郑汴港核心引擎区“三区三线”,引导开封成为大都市区新增产业和承接郑州产业转移的重要空间。二是交通融合。扩容两市间轨道交通,加密路网,建设高架快速路,适时启动濮潢铁路建设,谋建郑州大都市区第二陆港。三是生态融合。重点抓好黄河生态屏障、郑汴港生态绿心、南水北调入汴、多条生态廊道和河湖水系连通等建设,实现郑开水系贯通和旅游通航。四是公共服务融合。要以公共服务均衡普惠为导向,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同城化,人才、教育、社保、医疗、市场环保执法、“郑汴港智慧大脑”六项机制,提高区域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五是产业融合。加快开港经济带、郑开双创走廊、沿黄生态文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等四带建设,推进郑汴汽车、文旅、智能终端和大数据等四大产业对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郑汴万辆汽车产业集群,培育郑汴国际知名华夏文明旅游目的地,打造郑开双创走廊数字经济核心增长极。

汴梁晚报记者: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尤其是投资,对一座城市发展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在促进投资方面,市发展改革委做了哪些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市政府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新:

抓住了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局,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而重点项目是投资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心,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作为抓经济、抓发展、抓转型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大重点项目工作力度,强化完善工作措施,全力以赴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3年以来,全市重点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连年递增,从3年的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亿元,到年的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项目数增长了5倍多,投资额翻了30倍。为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始终坚持“突出一个主题,完善六项机制,优化一个环境”。

“一个主题”是说,我们始终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这个主题,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每年强力实施一项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十八大以来,我市分别实施了重点项目“”“”“”“”“”和“”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投资额连年递增,为增强全市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我们实施了“”工程,即围绕6大领域实施个重点项目,总投资亿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资.4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市对已有制度进行梳理,建立了重点项目推进“六项机制”,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特别是今年提出推行“高位推进、领导分包、联审联批、挂图作战县(区)会商、巡回督导、考评奖惩”等六项工作机制,对重大投资项目实施首席服务官制度,“一企一策”做好项目对接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重大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一个环境就是说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简化审批流程,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年又研究实施了工程建设项目“便捷开工”等审批改革,实现了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68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凤凰网:投资和重点项目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升级重要抓手。70年来,开封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成效如何?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市政府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新: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调优结构加快转型,全方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制造业为重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年,开封三次产业结构是71.2:7.7:21.1,农业是我市经济的主动力;年是33.2:44.5:22.3,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大幅上升;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7.8:41:41.2,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三二一”的结构;今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2.7:39.6:47.7,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第一,全市把“转型”“升级”“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的转型。我们按照“引领军企业、上重点项目、延产业链条、促产业聚集”的思路,持之以恒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了“8+1+N”产业链。我们坚定“四化”目标,推进制造业智能、绿色、技术“三大改造”。去年,我市出台了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攻坚方案,转型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达到个,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23项、“机器换人”项目12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达到家,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在我市举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2.2%,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2个和4.5个百分点。

第二,70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传统服务业为主逐步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化的过程。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0.6%,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央视12次报道开封文化旅游,新增4A级旅游景区2个,全年游客接待量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分别增长16.1%和24.6%。以“文化+”战略为引领,汇聚新业态新模式,万达广场、鼓楼里、非遗文创园(一期)等文商旅综合体建成开放。同时,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第三,我市积极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集群发展模式。以“五优四化”为重点,深化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9万亩,花生、蔬菜、瓜果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5%、9.8%和14%。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9个。新型农业发展载体加快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振兴“1+6”示范带加快推进。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9%,居全省第3位。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粮食生产的第一高产年份,达到万吨,自3年以来,我市粮食产量已连续15年增产,开封在农业生产方面真正做到了“两不牺牲”庄严承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已从传统农业城市逐步向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迈进。我们将继续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引领、重点技术攻坚、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四大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使我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开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赵海龙

图片:开报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陈文慧

编辑:艾勒虹

值班编委:娄旭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0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