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黄华镇庙荒村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潢川推行“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亩双收”;卢氏香菇香飘万里,菇农得到实惠,香菇还在网上“闯”出名堂……
从大别山下到太行山区,从豫东平原到豫西丘陵,隆冬时节,在美丽山村、在设施大棚、在农产品加工车间,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特色产业如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原大地。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河南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河南省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做实监测帮扶
守牢防返贫底线
“被纳入监测户后,我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享受大病保险,镇里为我办理了低保;8月份领到灾后临时补助元;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村里介绍我到九九乡情公司务工,每月工资元。”12月24日,记者来到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监测对象于刺家中,一面暖心墙上详细记录了他可以享受的帮扶政策、帮扶责任人的联系电话等。
土桥村的暖心墙是河南省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缩影。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来抓。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工作。
今年受汛情、疫情叠加影响,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返贫致贫风险加大。
在日常监测前提下,针对今年洪涝灾害影响,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出台《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七种情形》,重点对“因灾导致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且是唯一住房的户、饮水安全出现问题的户、农作物绝收面积较大收入骤减户、有劳动力的整户低保户”进行部门数据比对,确保应纳尽纳。对监测户每户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坚持审慎退出,确保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不盲目追求风险消除率。
防返贫致贫监测,大数据派上了大用场。在漯河,“区块链”技术用在了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民政、低保、残联、医保等16个行业部门数据资源相互打通,只要有一个数据不正常,核查员就会进村入户核查,实现应纳尽纳并提出针对性帮扶措施。
在安阳,针对低保、特困、残疾、失学辍学人员等特殊人群,大病医疗支出超过1.5万元人群,受灾农户等三类特殊人员,通过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开展全面“大比对”,逐户逐人进行核实。
截至12月22日,全省识别认定监测对象21.59万户68.23万人,其中7月份以来新增11.24万户35.5万人;通过精准帮扶,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7.47万户23.78万人,人数占比34.86%。
与此同时,河南省紧盯政策落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守牢防返贫底线。
突出特色产业
着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冬日里,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个食用菌种植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说起赵家村的“菇”事不得不提“蘑菇书记”赵玉甫。年,赵玉甫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就带领27名贫困户到山东学习,确定了走种植食用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赵玉甫扑下身子搞种植,聘请技师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由于菌菇种得好、卖得出,27座大棚当年户均增收1.5万余元。
村民们眼瞅着靠种植食用菌发了财,纷纷“跟队”建棚。如今赵家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规模已达余亩,村里还成立了天水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统一种植、销售和管理。引进了誉丰菌业公司,可日产菌包两万包,建设了面积平方米的冷库和十座大型烘干房,冷藏保鲜、热风烘干、腌制加工,把食用菌做成了致富大产业。
不仅是赵家村,整个清丰县都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县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70个,标准化大棚1.2万座,面积达万平方米,培育龙丰实业等工厂化生产企业15家,跻身全省食用菌供应链创建示范县。
在光山,“一亩油茶半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已达27.1万亩,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油茶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柘城,辣椒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全县把辣椒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种植区域、加工、仓储、市场、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进行了合理布局,全县已发展三樱椒40万亩,年产干辣椒12万吨,交易量60万吨,形成了“全国辣椒进柘城、柘城辣椒卖全球”的良好态势。
南阳艾草、开封菊花、洛阳沟域经济、新县旅游……河南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施养殖富民、科技支撑、乡村旅游、电商流通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
强化就业帮扶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大早,家住杞县邢口镇孙洼村的屈会杰就赶到了苏木乡苏木村的社区学校,她是学校的一名保育员。
之前屈会杰赋闲在家,一家5口人只有丈夫一人工作,日子过得拮据。今年年初,杞县人社局在苏木乡组织免费技能提升培训,她毫不犹豫报了名。“参加培训不但免费,每天还补贴30块钱,拿到了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后,县人社局给我介绍了三个工作,我选择去离家不远的学校工作,每月工资多元。”屈会杰说。
今年以来,河南省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对脱贫人员进行“订单式”“定向式”免费培训,支持脱贫地区“两后生”(指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接受技能教育,促进脱贫人口务工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与此同时,河南省继续推动稳岗就业,与广东、上海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积极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对有外出意愿的脱贫人员实行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依托帮带企业、农民合作社、扶贫车间等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截至11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1万人,较去年年底增加21.68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3.53万人,其中灾后新增公益性岗位15.18万个,就业结构得到优化。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那就搬出去。
濮阳县黄河滩区移民陈瑞平对此感触颇深。“之前住在滩区,房子经常被淹,滩区也没啥工业项目,不好找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陈瑞平的家搬到了濮阳县习城乡政府所在地,不仅住得舒适,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我现在步行几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在一家电器公司当仓库管理员,不仅每月有近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80岁的婆婆。两个孩子也在社区的学校上学,接送很方便。”陈瑞平说,她丈夫目前在深圳打工,一个月有多元工资。
越来越多像陈瑞平一样的老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拔掉穷根。河南省聚焦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5.97万名搬迁人口,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河南省强化搬迁后扶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增收、强化社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逐步推动社会融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打造安心、贴心、暖心、舒心和放心社区,努力把搬迁安置点建成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城乡融合的“新亮点”。
时值年末,天寒地冻,脱贫群众如火如荼地朝着幸福生活而奋斗。
这奋斗接续乡村振兴,连着农村新气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