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文昌庙,以前并不在西关

原标题:鹿邑文昌庙简史

作者:七台八景

编辑:雪泥

在鹿邑县城西关,有一座叫文昌庙的清代建筑,敬的是文昌帝君,香火十分旺盛。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最早的文昌庙并不在那,而且原来的名字也不叫庙。

西关有个文昌庙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民主一街的居民一早就会被熙熙攘攘锣鼓喧天的动静惊醒。这一天,成群的善男信女们汇聚到这条街中间,穿过逼仄幽转的小巷,一个简陋而不失古朴的山门映入眼帘,这就是众人的目的地——文昌庙,里面供奉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昌帝君。二月初三这一天,就是他的生日。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文昌帝君是一位专门掌管人间科举功名和官职禄位的大神,职级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兼组织部长。这在靠读书当官才能走上人生巅峰的古代,其受到重视和崇拜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自元代以来,全国各州县都建有祭祀他的庙宇,老子故里鹿邑,概莫除外。

据说,鹿邑的这座文昌庙,曾是豫皖地区最大,格局最完善,辐射和影响最远、香火最旺的庙宇。

如今,曾经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早已消失在历史中,鹿邑的这座文昌庙,也仅存几间清代的建筑,但对于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文昌帝君身上承担的寄托和期盼丝毫没有减弱。

只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文昌庙,并不在这里……

东关有个文昌宫

查遍史料,鹿邑县过去没有叫文昌庙的庙宇,只有一个叫“文昌宫”的地方,而且是在城东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卷三·坛庙》记载:“文昌宫,在升仙台前,”(图示:鹿邑城池图)。众所周知,升仙台就是现在的老君台,位于城内东北角。而对于城西的“文昌庙”,查遍县志也没找到只言片语。

那么,这个“文昌宫”又是什么来头呢?

先说它的建设时间。在目前鹿邑现存最早的康熙版县志里,对“文昌宫”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建设时间更是“始建未详”。到了光绪《鹿邑县志》里,才有“乾隆三年(年)、嘉庆四年(年)相继修缮”十余字的记载。

字虽不多,但信息量很大,说明这座“文昌宫”至少是明朝嘉靖之前就有了。因为康熙县志往上承接的是清顺治和明朝嘉靖县志,这就说明几个县志对“文昌宫”的建设时间都没有记载,进而证明它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再说他的历史地位。县志记载,当时的“文昌宫”是个很牛叉的存在,地位仅次于太清宫。

具体牛在哪?首先体现在建筑规格上。全国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基本都叫“庙”或“阁”,但唯独鹿邑称为“宫”,这在强调等级规制的古代,后者规格明显高于前者一个等级。

另外体现在祭祀规格上。县志记载,“文昌宫”在嘉庆六年(年)列入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官方祭典,其级别为“中祀”。那“中祀”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比皇帝祭祀天地、宗庙的“大祀”稍低一级的规格,老鼻子厉害了!

所以,因为它的建筑形制高,祭祀规格高,加上地处道家圣地老君台,鹿邑的文昌宫从而成为豫皖地区最大,格局最完善,辐射和影响最远、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

鹿邑文昌宫,曾经豫皖地区一座辉煌的存在,可惜在连年兵火战乱中,与老君台周围的建筑一样同遭厄运。

老君台(升仙台)全景:常盘大定摄于年11月21日

这是摄于年11月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老君台前曾经百余间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

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期间,掀起“拆神不拆庙”运动,除保留老君台和明道宫里的圣哲老子像外,文昌宫里的文昌帝君,随同周遭的八蜡庙、吕祖庙里的一众神像神位一并拆除,文昌香火至此断绝。

年,民国县政府在仅剩的二十余间房屋基础上,建立“乡村简易师范”,建国后改为“鹿邑县立初级中学”,就是今天的老君台中学前身。至此,曾经声名显赫的文昌宫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慈善机构惠济堂

说到这,问题来了,现今西关的文昌庙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他的历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据考证,西关文昌庙前身是清代的“惠济堂”的旧址,一座官办民助的民政救济机构。

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年),时任鹿邑知县宋锋,动员士绅张璞、王携捐地亩,在县城西关护城河外一个坑塘西沿,买地建砖房10间,取名“惠济堂”,用来收养贫残乡民。算起来,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不久,其中的张璞张善人又自掏腰包,在惠济堂旁边买了1.4亩宅基地,盖了10间草房,用来收养民间弃婴,可以说功德无量。

到了清末,时局动乱,失去政府扶持的惠济堂逐渐荒废。到了民国,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人们在惠济堂的基础上设立了“同善堂”,功能主要以救济灾民为主。

每遇到重大灾年灾情,鹿邑的乡贤善人就出来组织赈灾,在“同善堂”大门口“施粥放饭”,长年不断,成为当年远近闻名的慈善机构。以致吸引了周围亳县、太和、商丘、西华、太康、柘城、杞县等地的难民来鹿邑,使成千上万的灾民得到救济。

西庙东宫相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了完善的民政救助机构,已被民宅重重包围的“同善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原房屋地产渐归属个人。

年代,在善民信众组织下,部分“同善堂”房宅被赎回,并恭请文昌帝君神移位于此,再续香火,是为当下文昌庙。

如今的文昌庙深藏在逼仄的街巷中,占地不过五分,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属于典型的清代硬山灰瓦建筑,其规模虽远不如从前,但因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先后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民间宗教活动场所。

至此,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蹉跎,无论是文昌帝君,还是期盼望子成龙的人们,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

最后,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无论东关文昌宫,还是西关文昌庙,中国人对信仰的追求,善心地延续,从未中断。

PS:现在网上流传的西关文昌庙建于公元年的说法明显不妥。撇开这个不到三百年的“惠济堂”不说,哪怕东关的“文昌宫”也不可能存在这么久,哪怕“始建未详”。

因为公元年是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时期,而祭祀文昌帝君之风始于唐,兴于元,所以全国绝大多数建庙祭祀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七百多年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7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