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能臣侯恂,运去英雄不自由澎湃在线

北京哪间手足癣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76.html
                            

文丨刘金芳(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公元年三月,隐居商丘乡里的侯恂,听到故友叶廷桂去世的消息,不禁悲愤交加,痛哭流涕,并写诗哀悼故友,称赞故友的品行,并明确了自己绝不出仕的决心。

此时此刻正是天下风云变幻,山河飘摇,朝代更替之际,侯恂面对天下如此之格局,其心中亡国之痛,悲愤之情可想而知。其思绪也不禁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过去。

1一封奏书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注定又是多事之秋的一年。

在关外东北,明军与后金的作战节节败退,丢城失地,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而在内地,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纵横在中原大地,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围剿张献忠起义军的明军被拖垮,主帅杨嗣昌因追剿计划失败,以致于湖北襄阳失守襄王被杀,饮恨自杀。

此时的李自成率领义军进入河南,先后攻破诸多城市,并于公元年正月二十一日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兵临当时河南省会开封城下,把开封城围得个水泄不通。此时此刻的崇祯皇帝真可谓焦头烂额,心急如焚。把狱中的侯恂放了出来,命他率领左良玉的军队以解开封之围。

出狱后的侯恂经过一番精心对局势的研究之后,于是向崇祯皇帝上一份奏书,表达自己对局势的分析和建策,这是一份重要的全面用兵方略。

侯恂在文章之先就开门见山提出“寇患积十五年而始大,非可一朝图也。由秦入豫,一败汪乔年,再败傅宗龙,而天下之强兵劲马皆为贼有矣。”

侯恂又明确指出,明军和农民军,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劣势的明政府已经不能主动地寻求义军主力作战,只能扼险据守,等待时机。

因此,他反对廷议以援救开封作为当务之急,主张责成陕西、保定、山东、凤阳、淮徐各督、抚固守本境,他自己不是按朝廷的意旨调左良玉部北上解开封之围,而是前往湖北坐镇于左良玉军中相机行事。他指出当时河南已是赤地千里,粮食窘绝,义军近百万之众集中在这里,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粮食危机。到那时他再督率左良玉部由湖广北上,会同陕西总督孙传庭夹攻起义军于河南。(“机有可乘,即东出与孙传庭合,群贼腹背受攻,饥扰驰突无所,不相屠戮,必自降散”。)

侯恂依据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以及自己家乡的河南情况写出的这份用兵方略,客观公正分析了双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双方优劣势,不争一城一地之失,采取有利地势围而不打,把农民起义军围困在一定范围之内,待其物资匮乏,或内部纷争之时,四方同时用兵一举歼灭之。

这是一份极具有战略价值的用兵方略,这和后来的清末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围剿捻军有着非常相似军事战略方针,后两者取得胜利说明,如果明朝朝廷采取侯恂的这份军事计划书,也许历史将会改写。然而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拒绝侯恂的正确争议,明军军队在河南开封附近与李自成军队展开决战,明军主力被消耗殆尽,明河南官僚在救援无望的情况下,挖开黄河大堤淹没了开封。同年闰十一月,侯恂也罢去官职,重新关进了监狱。

就如侯恂所说的那样“舍此不图,而欲急已溃之中原,失可阨之险要,蛇豕肆衅,恐其祸有不止于藩王者。此社稷之忧,而非小小成败之计也。”大明王朝失去了一次绝地重生的机会就如一座千疮百孔的大厦,轰然倒塌也就是时间问题,其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而侯恂自己满腔的报国之志和卓越的才华再也没有施展报效大明王朝的机会了。

2慧眼识英才的大明能臣侯恂

侯恂(—),字若谷,号六真,商丘人,是明朝太常卿侯执蒲的长子。十七岁时受知于提学使梅之焕,补博士弟子员;五年后受知于郡守郑三俊;与其弟侯恪同举万历四十三年(公元年)乙卯举人,同登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历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太仆少卿、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

侯恂的父亲侯执蒲,字以康,号碧塘。明万历十六年(公元年)二十一岁时中举人,十年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年)中进士。初任守津(今山东省宁津县)令,后官至太常寺卿,是著名的东林党人。

泰昌元年(公元年)辛酉,侯恂改授山西道监察御史。时边境告急,侯恂屡上疏论核饷练兵方略,左都御史邹元标倚之如左右手。天启二年(公元年)五月,侯恂上疏追论“移宫案”;六月又上疏追议“红丸案”,同时上疏论救刑部尚书王纪,群邪为之侧目。

天启二年(公元年)秋,因邹元标举荐,诏侯恂巡按贵州,以平息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叛乱。侯恂疏陈十事,皆用兵方略。至任,助中丞朱燮元、都御史王三善解贵州之围。

天启四年(公元年)因平叛有功,朝廷打算擢升侯恂为京卿。但由于魏忠贤为首阉党把持朝政,群小附和,凡异己者,皆视为东林党。侯恂之父侯执蒲以刚直不阿而闻名朝野,吏部尚书赵南星、吏部侍郎陈于廷等很信任他。当时,侯恂的弟弟侯恪也在朝廷做官,与同朝的缪昌期、姚希孟关系很好。侯恂在“红丸”、“移宫”两案中,又与魏忠贤奸党针锋相对。因此,魏党视侯氏父子为眼中钉,谓侯氏父子倔犟无状,不可一日留。故父子兄弟乃相继罢官。一时商丘侯氏,东林党魁之名遂震天下。

不久,年轻的天启帝病死,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下台,在发放的路上自杀身亡,猖獗一时,嚣张跋扈的阉党势力随之覆灭。罢官在家的侯恂被重新启用为御史,被重新启用的侯恂首请定阉党逆案,以六等治罪。当时执政的是谄媚魏忠贤阉党的温体仁,温体仁因此非常仇视侯恂。后来边境形势严峻,侯恂因为才望出众,以兵部侍郎身份去昌平视察军队。

在侯恂为官期间有识人之明,慧眼识英才,为大明王朝选拔很多有用之才,这些人很多都成为大明王朝一代精英名将。

陕西榆林卫人尤世威,出身于行伍,入行伍后原为士卒,后来到侯恂部中。崇祯四年十二月,侯恂发现了他的才干,将其荐为总兵,镇守山海关等处,经理关门军务,在与清兵作战中屡立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累官至左都督,成为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将。

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左良玉更是侯恂将其提拔于部伍。《南疆绎史》载:“左良玉字昆山,辽东人。以军校历职至都司。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死;坐削职,窘甚。已走昌平。”于崇祯三年投侯恂麾下。侯恂时任兵部侍郎,守昌平。侯恂将其收于军中,不久便发现他是个人才,将其由卒伍提拔为捭将。后来左良玉成为明末著名将领,侯恂对其有知遇之恩。

天启二年(公元年),明军广宁大败,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关外形势岌岌可危。便在此年,袁崇焕千里迢迢来京朝觐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人,题请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启帝采纳侯恂等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在宁远保卫战中用红衣大炮轰死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战成名。成为让后金军队闻风丧胆的人物。

崇祯六年(公元年),侯恂迁户部尚书,此时明王朝外衅内讧,国储告匮。原户部尚书毕自严因误饷下狱。侯恂继任后,拮据兵饷,不事加派,而转运不乏。识拔史可法、倪嘉庆于郎署,荐员外何楷为给事中。上《屯田奏议》,请分立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及考课任官之制,极其周祥。《归德府志》记载曰:“恂调度有法,军用不匮。”

崇祯九年(公元年)十一月,因遭阁臣薛国观、温体仁嫉妒,薛、温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靡饷误国。侯恂坐屯豆事下狱。长系诏狱七年之久。

崇祯十五年(公元年)春,归京师监狱。六月,李自成农民军席卷中原,合兵围汴,满朝官员一致推荐侯恂。崇祯帝亦思侯恂之才,又以天下重兵皆在左良玉,且良玉骄悍,不受节制;而良玉为侯恂旧部,良玉受侯恂恩深,非侯恂莫能制。故特赦侯恂出狱,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丁启睿总督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7镇军务,解汴围。

侯恂上书崇祯皇帝,论解河南之围用兵方略,侯恂在文中有理有据的分析当时之形势,论议恰当,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于解决当时的军事困局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然而崇祯皇帝拒绝了这份提议,就如侯恂在文中预料的那样,明军与李自成军队在开封周边进行决战,明军大败。冬末,侯恂以不即救汴而罢官。侯恂买舟南下,避扬州。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八月,侯恂再次被逮下狱。

崇祯十七年(公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侯恂被农民军从狱中救出。侯恂因为官清正廉洁,颇具才华,李自成不顾侯恂曾经和自己作战,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只任用了侯恂一人。“被任命”后的侯恂,谢绝任官,要求归家隐居。

不久清兵入关,五月,在其次子侯方夏护送下,侯恂逃往金陵避难。当时留守南京明朝群臣因拥立谁为皇帝产生巨大的分歧,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率军拥戴为南明皇帝,乃为弘光帝。马士英重用阉党余孽阮大铖,阮大铖翻逆案,欲杀侯恂、方域父子,侯恂去徽州(今安徽歙县)避难。清军渡江,南明群臣开门投降,南明小朝廷灭亡,侯恂得脱。

清顺治三年,目睹家国之变,山河破碎的侯恂心灰意泠回到家乡商丘,侯恂在城南十里筑南园而居之,隐居南园。清国史院大学士宋权,河南巡抚吴景道等曾交章论荐,劝他出山。面对清政府百般威胁和利诱,使尽解数,但侯恂坚辞不授。屡征不起,十几年足不入城,保持了自己的晚节。清顺治十六年(公元年)病逝,葬于侯府南园。终年70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造英雄,时代决定了人的命运,有时候造化总是弄人,上帝也总是喜欢开玩笑,总让人不禁惘然。侯恂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攀附权贵,对于大明王朝真可谓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尽一生的心血,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大明朝廷转危为安。但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大明帝国的昏庸无能,贪腐成风,党争不已,欺诈百姓,早已是国将不国了,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侯恂一生坎坷,屡遭陷害,侯恂和那些忠心于明王朝的大臣们,纵有满腔的报国之志,一身的才华横溢,也无法挽救一个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真可谓生不逢时,空悲叹!真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悲剧。但是,侯恂的清正廉洁的品行,忠心为国的家国情怀,慧眼识人的风采,才华横溢的见识,坚韧不拔的气节,都应该标榜青史,侯恂也是商丘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人物。

3侯恂和他的商丘侯氏家族

古城商丘拥有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是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其人文典故和历史名人更是层出不穷,辉煌灿烂。明清时期商丘为归德府,明朝正德至清初百余年间,归德古城人才辈出,文教昌盛,经济繁荣,先后兴起了家族兴盛的大家族,归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户”名震中州。“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八大家”民谣妇孺皆知,“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户”传说也在地方有着广泛影响。而侯恂为首商丘侯氏家族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一个家族。

据侯家家谱记载,商丘侯氏家族的始迁祖侯成原是杞县人,明初奉诏由杞县迁入商丘,以军籍隶属归德卫,在商丘古城西南侯老家村居住下来,后世遂为归德卫人。

商丘侯氏家族在前几代“有隐德,家世业农。至侯和的儿子侯进时,“无甚厚产,独特持以勤俭,故生齿繁,军徭日增,能宽然不乏常,村居时时杖履行吟陇上,欣然自得,无上事未尝入城府”。

此时的侯氏家族可能只是地方弱族,经常遭到“同伍无赖”的欺负,侯进深感于此,在承担沉重军役的同时,侯进仍不忘延师授子,“公始课子弟以博士业,辟塾延师督训有加,不令其与治生计,衣服冠履爱从先进。在侯进的精心训导下,侯氏族人“悉恂谨朴茂,一见即知为侯氏子”。

侯进有三子,长子侯踽、次子侯玑、三子侯琳。侯琳幼弱,侯玑早卒,留下一子叫侯执蒲,被侯踽收养。侯踽和其父侯进一样,在承担繁重赋役的同时,不忘教导子侄。

明朝万历十六年(公元年),侯执蒲与兄侯执躬同举于乡,侯执蒲登万历戊戌(公元年)进士,侯执躬登万历己丑(公元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公元年),侯洵与弟侯恪同举于乡,万历四十四年(公元年),二人又同登进士。万历年间,侯氏家族在两代人中出了四名进士,侯恂先后当过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后升到户部尚书。他与父亲侯执蒲、弟弟侯恪三人同朝为官,侯氏家族达到鼎盛。正如商丘《侯氏家乘》说的那样:“父子兄弟同朝,吾族之盛在明季也。商丘另一著名历史人物宋荦也称赞说:“吾中州望族之最,夙称侯氏?可谓盛焉!”商丘侯氏家族也因兄弟进士、父子进士,成功迈入“商丘八大家”的行列。

明清时期,侯家更因侯恂的儿子侯方域侯大才子之名而名扬天下,一则是侯方域主持的“雪苑社”誉满全国,另一则就是他与李香君的凄美爱情故事依托桃花扇广为流传。

岁月冉冉,风雨飘摇,侯恂和他的侯氏家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也成为商丘历史上一个家族的传奇广为流传,侯恂和其家族身上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人生感悟,家族的教育,文化历史的变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应该成为研究商丘明清历史文化的切入点,重新发现其身上价值和意义,为今天商丘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穿过商丘古城北门,漫游在古色古香的商丘古城之中,沿中山大街南行,直行半里许到刘隅首往东一百米许有两座古色古香庭院矗立在街道两旁,路北是明朝曾任户部尚书侯恂的府邸,路南是其子侯方域的故居,壮悔堂的所在地。这就是商丘侯氏家族的府邸。

如今侯氏故居已成为商丘古城最著名的文物景点,也是商丘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很多中外旅客慕名来到这里,既是瞻仰明清时期商丘民居端庄和典雅的建筑之美,感受商丘古城几百年的文化历史记忆。也是倾听商丘侯氏家族辉煌一时的故事和传说,更是对于侯恂这位著名东林党魁的敬仰。

文章来源/重新发现商丘

原标题:《大明能臣侯恂,运去英雄不自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4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