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古称杞国,自夏商至战国初期,国祚绵延一千五百多年,国君为大禹的直系后裔,杞人忧天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前些日子,杞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常峰主任,圉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青杰同志,到我们村实地考察后,对村里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给出了具体意见。村委对此事高度重视,表示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当成一个重要抓手,深入挖掘,把革命烈士和老党员、老干部的英雄事迹整理出来,修碑立传,弘扬光大。
昨天上午在圉镇办完事,坐公交车去了杞县。因为有两个事心里还没有底,需要亲自办理。一个是去县志办请教一下,筹建村史馆、编修村志怎么操作,需要哪些手续。第二个事,去民政局具体核实一下村里有多少位革命烈士,为下一步立碑打下基础。
时间过得真快,到杞县已经十二点多,在路边简单吃点东西,就是一顿午饭。计划先去民政局,回来再去县志办找刘慧敏主任。虽然立秋已过,天气还是那么闷热难当,身上的汗衫早已湿透,但心里那份追求上进的激情依然不减当年。
来到民政局,听人家说下午两点半才上班,没办法,等吧。何况又不是咱自己,还有几个贫困家庭需要盖章的学生家长,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我也花三元钱买了一瓶冰镇可乐,打发时间。
大门开了,我向值班人员说起查询烈士名单的事,他们说烈士名单原来归民政局管理,现在已转到退役军人事务局,心里想,又白跑一趟。没办法,只能再去退役军人事务局看看。
正在犹豫之际,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松勤叔,来这里有事吗?”我回头一看,一脸茫然。脑子飞速旋转,哦,原来是本家侄子,多年不见,快认不出来了。
志武比我小几岁,岁月沧桑,已不是当年帅气小伙,看上去老练成熟多啦,现在民政局上班。他的办公室宽敞明亮,井井有条,几句寒暄过后,一杯茶水递过来,就进入了正题。
作者与高洪宪老师说来也巧,原县志办主任高洪宪老师退休后,兼职管理县慈善总会事务,办公地点就在民政局楼上。
志武与高老师都是熟人,说话也随便一些。一个电话打过去,不大一会儿,高老师就来到了楼下。志武把他迎进办公室,我就把咱村修纪念碑、建村史馆及编修村志的事一股脑儿说了出来,高老师给予肯定,并对筹建村史馆提出了宝贵意见。他特别对编修村志做了详细的阐述:1、要纵观大局,不但要把本村人口、历史沿革、土地资源、自然经济、文明村风记载准确,也要把各个姓氏的根系脉络都要捋顺清楚,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姓氏。2、村民的衣食住行,用具、民俗、家风家训、家乘都可以入编其中。3、尽可能把村里的名人、烈士编撰收录其中,鼓励村里这些年考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把自己的简历制作好,并附上照片,联系电话,收录到村志里。4、编写村志不能靠一时的激情,必须经受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冷嘲热讽,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总的一句话,我们编写的村志都是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接地气,顺民意,贴近生活,服务大众,要把“弘扬传统文化、涵养文明村风、留住乡愁记忆、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宗旨,通俗易懂,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
其间,杞县文化局汤凤军局长,开封市住房公积金刘成江主任,县志办刘慧敏主任都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刘慧敏主任说:建村史馆、编修村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以后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尽管说,县志办就是大家的坚强后盾,随时随地可以来咨询学习。
最后,说起修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事,志武说:这个事是村里一件大事,必须人人参与。县城离咱村比较远,来回也不方便,我也是其中一员,查询烈士名单的事就交给我吧。
不知不觉,太阳已偏西,送走高老师,我也该回家了。志武坚持开车把我送到车站,方才离去。
这次杞县之行,让我提高了认识,开阔了眼界,结识了贵人。学问学问,就是要多学多问,只有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不耻下问,不甘堕落,并在改革开放这座社会主义的大熔炉里千锤百炼,才能涅槃重生。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当群众之学生,又当群众之先生,摆正位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难,救群众之所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丝凉风吹过,不禁回想起五年前去开封时写的那首诗:
布衣奉召进东京,
双鬓冰霜走月明。
世代草编今认证,
专精手艺不簪缨。
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