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陈伯辉马磊萌友闫兰\文图
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在繁华的都市,拥有了七家企业,年营业收入两个多亿。而如今,昔日的亿万老板的新身份却是杞县柿园乡万寨村的支部书记,他叫杜振远,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雁归书记。有人会问,在这个社会,它属不属于一个特例,它舍小家,为大家,到底图个啥?
人们期望的不是轰轰烈烈的作秀,而是一颗发自肺腑、历久弥新的真诚的心。
舍弃城里事业闯“三关”不言悔
杜振远,年从万寨当兵到省军区,五年后转业到郑州市粮食局,但安逸的生活没有带来安定的思想,头脑灵活的杜振远赶上了第一波下海经商潮,年,他开启了自己单干20年的经商生涯,先后创办了河南省宏力建筑有限公司,河南省云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宏力装饰有限公司等七家大型公司,年营业收入2.73亿元,事业蒸蒸日上,一日千里。
事业有成,但从不敢轻言“忘本”的杜振远每年都会“荣”故里。家乡贫瘠的模样已深刻地印在了脑海里。年初,他应邀参加了家乡父母官召开的乡贤座谈会,父母官恳请乡贤们返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是习总书记心里最牵挂,花的精力最多的一件事。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时常在耳边萦绕,“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曾经那么认真的背诵这些经典金句,也曾经为家乡的贫穷落后而伤心落泪。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内心萌发了一个决心:“回家!”
然而,回家的路不但漫长,还要“闯关”。
首闯第一关就是家庭关。杜振远的爱人也在省军区工作,两人在省军区相恋、相爱,结婚生子。转业后落户郑州,一家人生活富裕,和谐温馨。尽管开口很难,但总是要开口的。果不出所料,爱人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你回家看看,中!扎摊干活儿不行!”一场马拉松式的吵架,吵了月把子。最后,妻子看他认准了,不得不服软,撂了句话:“不管你,你走吧!”尽管吵嘴,但杜振远还是能够体谅妻子的,后来,他说:“想想也是,那么稳定、那么红火的事业,说走就走了?说放下就放下了?”
妻子的“关”过了,可母亲这一关更难过,毕竟母亲对自己的家乡最了解,村大人多,派系多,整天打哩斗哩,她早已厌烦了过去的日子。母亲说:“回家就是跳火坑。”不管咋说,老人家就是不同意儿子回家。直到年冬天,老人病逝,母子俩还为回家的事。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也成了杜振远总感觉愧对母亲的一块儿心病。
要闯的第二关是事业关。在郑州单干了20年。市政、装修、医疗行业的人际关系、人脉资源都在郑州。老领导听说他要放下郑州的事业回老家,说他傻。战友们、朋友们纷纷跑来劝他:“你图啥?公司运营这么好,正是好时候,你一走,这一摊子咋办?”不仅郑州的领导朋友劝说,就连家乡的领导也怀疑地问他:“你回来在村里一个礼拜能呆几天?”刚开始的时候,他在村里一个礼拜待四天,用三天时间回去处理公司的业务,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到现在他自己都很佩服自己的勇气。他说:“事业关是最难熬的。在舍与得之间权衡,说实话损失是没法计算的。公司每年都能接三到五个新的市政工程,仅装修工程一项也上亿元。从年开始,工程一步一步在收缩,精力全部投在了老家,但郑州还有很多后续工作没有结束,两地跑的日子很辛苦。”
第三关是“家族关”。年以前万寨杜姓人家户,多口人。光姓杜的就分三派,更不用说其他姓了。十年没有村支部书记,只要选举就打架。在这种情况下,杜振远一说回来,家族里的几个长辈当面就骂:“你傻呀!你回来,回来是能挣钱还是能当官?还是能把这个穷坑填平?”
杜振远说:“我回来一不图钱,二不图官。我就是回来填穷坑的!”继而又苦口婆心地说:“我十几岁就出门在外闯荡,但对家乡的感情却始终没有淡忘。我就想回来带带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那你有啥能耐叫万寨人脱贫?”“一我有垫底资金,不为钱作难。二我有致富门路,这门路就是订单农业,产品没有收获就已经有人预定了。”几位老人被说得无话可说。可是,远在平顶山的姐姐打来“那万寨就是个泥坑!你跳到泥坑里干啥?”杜振远一听也激动起来:“因为我要是不跳进来,那万寨永远就起不来。”就这样“家族关”也被攻了。
这些经历都沉淀为他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一颗心赢得百姓蜕变。一颗瓜引来产业兴旺。
年4月,怀着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一腔热情,杜振远参加了万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获全村党员全票通过,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常言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是有备而来,杜振远其实早做足了准备工作。在郑州时他就做了初步的市场调查,了解到,仅丹尼斯一家超市就需要日供两万斤蔬菜的信息。而且已多方筹措社会资金万元,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万元,计划流转土地余亩,建立第一个规模化的果蔬产业园。
上任后,他首先带领村两委班子与丹尼斯签订供给合同,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土地流转工作。经过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给足土地流转户优惠条件:一是租金高,每亩元,租期5年,一次性给付;二是土地流转户可以自愿到棚里打工,每天六、七十元;三是逢年过节发福利,中秋节、春节各元,8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四是有学生的流转户资助学费元,同时年底还可以享受分红。在这样诱人的条件下,大部分村民顺利地流转了土地,只是个别户的抵触情绪,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挫折。他们持怀疑态度。一是你杜振远建鹏赔了咋办?二是你跑了咋弄?面对这种情况,杜杜振远带领两委班子一边为了赶进度积极签定合同,一边解决群众的疑问。等签到80%的流转户时,位于产业园中间的一户说啥也不同意流转。杜振远反复给他做工作算细账,怎么也做不通。无奈,杜振源只好在产业园附近为他租借了三亩地,抵扣他的二亩四分地,算是同意流转了。
终于可以建棚了,意想不到的两个难题又来了,一是修路,二是挖沟。没有路蔬菜难以销售出去,没有沟,怎么浇地、怎么排水呢?但是流转户就是想不通不让修路,也不让挖沟。杜振远第一次发火了:“这样下去,怎么发展,鼠目寸光!”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发展,他带领村委连夜挖成了水沟,第二天,以吵架收场。
这样的吵闹持续了三个月,土地是流转好了,棚也建好了,可签订的八月份供应两万斤蔬菜的合同也到期了,三个月的蔬菜种植黄金时期也流走了。在痛惜中,杜振远第一次失去了诚信。为了挽回损失,找回诚信,他跑郑州,托关系,找熟人,再续与丹尼斯超市的蔬菜供应合同。八月初,西红柿、香芹、香菜终于种满了26棚。
三个月的蔬菜管理期间,为让产业惠及所有的贫困群众,杜振远提出在产业带贫模式上加以创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提供帮扶岗位等带贫模式,让全村贫困户参与其中。产业园与15户1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了长期务工协议,每天人均工资60—70元,月收益元左右。到年底,累计与6个村户人签订分红协议,每户分红到元不等,共为贫困群众累积发放分红款18.1万元。
经营了一年半的果蔬产业园,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希望中,杜振远点燃了他的第二把火。
听从省农科院的建议,把果蔬产业园扩建为蜜瓜种植产业园,直接与百果园签订亩蜜瓜基地种植合同包销。由百果园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服务,按照十亩地两万苗,可以挂两万个瓜的密度种植,且种苗不准外流。百果园果品超市在全国共有家,统一上市,统一销售,质优价高,按照每斤三元统购。
第二次流转土地亩,建成亩的蜜瓜产业园。这次土地流转中再遇“拦路虎”。有一位叫王翰林的老党员、老退伍军人一时没有别过劲儿,不愿流转土地,而且他的土地正好赶在路中间,又不得不流转。再次做起思想工作,杜振元远就轻松多了。见到王老汉,他没有直奔主题,而是用真情促和谐。他从自己回来的初衷谈到村民初次得到的实惠,再谈到去年夏天王老汉家发生了一件事时。倔强的王老汉终于扭转了思想,从此也让两人的心贴的更近了。那件事至今让王老汉记忆犹新。去年夏天,王老汉医院,村里没人管。是杜振远提着礼品去看望老人,又拿出0元钱帮老人渡过难关,解了王翰林的燃眉之急。
没有太多的麻烦,土地流转后蜜瓜园拔地而起。王汉林老汉和老伴儿在瓜园务工的同时,有兼职做起了义务清洁工。有一次杜振远跟他开玩笑说:“咦!看你积极哩!当初叫你流转都不肯流转。”王老汉腼腆地一笑,说:”我现在是彻底想通啦,一亩地元,孙子上学还有元。过节俩福利,80岁我还等着养老钱呢!打着灯笼我也找不着这么好的事儿。”
蜜瓜种上了三个月的生长期,按照预定的上市时间。六月出第一季亩蜜瓜园里60万个蜜瓜以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的百果园果品超市。多万元的蜜瓜收入,让万寨村民不再犹豫,不再观望,致富的路上,万寨人不再缺席。
付出换感恩,真情换真心。杜振远的努力,改变了万寨人的思维,也感动了繁华都市里的妻子。年妻子来到了他的身边,成为杜振远带领村民致富路上的一员得力干将。
无私奉献也成为万寨人的自觉追求,一件件、一桩桩感人的举动,让这位拼搏商场的大老板时常热泪盈眶。
常挂在杜振远嘴边的就有这么四次“感动”:
一次是年7月27号。蜜瓜苗从兰考拉回来了,不巧赶上了连阴雨。多件4万棵瓜苗在大棚外淋着,没有吩咐,没有请示,11位女同志脱下鞋子,赤脚把多件4万棵瓜苗用40分钟时间悄无声息地搬进了瓜棚,及时挽回损失。
第二次感动发生在“疫情”期间。在家党员要组成党员突击队到卡点值守。所有党员,一句